close

親愛的家長和學生:第十週上完了第九課“回到鹿港",在此找到了一首歌曲有著鹿港的名稱,與您分享(雖然聽不太懂歌詞,但也還描述一點點有關鹿港的風景,人情味。)另外歌曲下面還記載一些很特別的景物,同學請你找找課文裡的九曲巷和半邊井描述的和以下描述的是否一樣?

 九曲巷    

 

 

鹿港在清代中期是台灣第二大都市,為泉州風格之城市。鹿港原名鹿港仔,乾隆五年即正式開港與福建泉州之江口對航貿易。最初多為運米,由於繁盛的商業條件,產生了郊商組織,他們將鹿港建設成非常獨特的城市,為其他地方所沒有。但到了道光之後,因為港口的淤塞加甚,發展的速度才逐漸緩慢下來,但商業仍然興盛,十年( 1830 年)彰化縣志的描述是【街衢縱橫皆有,大街長三里許,泉廈郊居多,舟車輻輳,百貨充盈】。同治光緒年間時,人口雖已減少,但仍為台灣中部之門戶,商業仍盛,直到日本據台後才漸漸衰退。

市街之型態:市街在鹿港溪東北岸,街道呈帶狀分部,主要的大街在碼頭區後面,而且分段五個街廊,俗稱五福街。最主要的大街-五福街是鹿港最具代表性的街道,街內之景象即縣志描述的舟車輻輳,百貨充盈了。大街商店的貨品主要來自旁邊的碼頭區行店,亦即碼頭區負責進出口業務,而大街負責中小盤販售。大街分為五段,每一段之售之物品性質都不同。每個街段都有自設隘門防衛,街道上有建有屋頂遮蓋著,此即著名的【不見天街】,隘門之設置相當多,幾乎每個區域、街角都有,這是按照同性或同行或共有利益關係之組織而設的,既利於防衛外來敵人的侵擾,同時也能減少內部之間的摩擦,通常發生爭端時,要避免侵入對方的隘門,所謂『惡不過隘門。』

店屋是台灣典型的【住商混用】建築,在鹿港遍佈於城鎮的核心。由於沿街面地價昂貴,也為了防禦和阻擋海風,這些長條店屋的門面很窄,進深卻非常長,充分達到【住商合一】的需求。為了爭取更多的活動空間,也向上發展,形成獨特的「樓景」。但在日治時期為了闊寬道路,拆去了部分的臨街店面,加添「正牌樓」,內部還是傳統的格局,形成奇特的【古今合壁】。

古市街迄經歷史的變遷,卻不是個毫無生命力的古董。其街道彎曲延折乃是因鹿港是個河港型都市沿著港灣興建;冬季有強烈的東北季風,街道彎曲,風力自然減弱,即所謂的【曲巷冬晴】;盜賊的橫行,曲折的街道也正好可以防禦。走在古市街上,不妨仔細體會每一的曲折裡所蘊涵著先民智慧與適應生活的艱辛。

深入鹿港的歷史巷弄中,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奇特佈置構造的樓房。有淒美愛情故事的『意樓』,更有廢物利用的展現出巧思的甕牆,變化多端的花牆,湊密的住屋並排開,還友僅容一人通過狹窄的『摸乳巷』﹒﹒﹒﹒﹒﹒等,一切傳統文化的神秘,都敞開著胸懷等待有心的人去探所!

 

2. 隘門

位於後車巷,其上有題『門迎後車』四字,這是鹿港眾多隘門之中,碩果僅存的一個。

 

 

 


歷史:建於清道光十年(西元 1830 年),民國以後曾經因坍塌而整建過。而其影響圈是由隘門圍成的地區,是街鎮中最小層次的鄰里單位。

  • 隘門的起源

    抵禦盜匪:早期的鹿港繁華,因此成為盜匪攻擊的目標。居民為了保障生命財產安全,便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設置隘門

    械鬥界限:早期的鹿港,居民或因區域意識,或因族群觀念,或因錢財糾紛等,往往導致不同族群的「械鬥」。一旦發生械鬥,只要逃入自己的隘門內,對方就不予追趕。

  • 隘門的種類

    境界隘門:有銃櫃的隘門,體積大而類似城門,磚造,樓高門厚,具有堅強之防禦功能。多設置於較重要的聯外道路境界。                              

    不見天隘門:木造、柵型隘門。宣示領域的機能高過軍事防禦上的要求。      

    巷道隘門:設於管制高的巷道中,可以形成一道宗族之間的防禦圈。

    聚落隘門:設於聚落之外緣,範圍內的各家不閉門戶,成一封閉的區域。

    功能:

    隘門在基本功能上其有:一、防護功能

                         二、領域功能

                          三、減少各團體間之衝突

    由於當時市街之建置較有計劃,市街型態也較具規則,且略見單調。隘門的產生使得單調的景象發生變化而彰顯生命力,此一改變或許是當初建置者所料未及的。

    意外的功能:

    隘門防禦圈的建立,引發了都市土地使用上公、私有土地的混淆,白天的公眾巷道入夜變成私有空地。在一個以步行為主的街巷中,土地的使用發揮了最大效用。

    第二種強烈的對比就是白天的人車喧嘩和晚間的清幽寂靜,兩者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除了住宅區的冷清街容,也沒有商業區通宵達旦的吵雜。

    鄰里組織型態:

  1. 純屬一家所擁有:在隘門圈之內只有單獨一家所擁有此區域

  2. 血緣相近從事同行工作:集結小資本來爭取共同利益,行店內多以家庭為主,貨物的搬運及販             售則多賴左右互相資助。而設置隘門的主要用意是為了防止其他隘門圈的挑釁,防盜賊則是次要的,屬於宗族性的自衛組織。

  3. 血緣鄉黨姓氏為基礎:有著顯著的領導階層,基於共同利益而集結。這裡的人從事相關行業為主,其領域內血緣關係和姓氏並不絕對相同,以姓氏為主的自衛組織。

  4. 雜居型式:沒有血緣、姓氏關係,為了共同利益防止外人侵犯而形成的自衛團體。生活水準高,             店舖多樣化,也較開放。建隘門其目的是為了要防止盜賊入侵。

    3.九曲巷

    九曲巷歷史悠久,打從清初就開始發展了,不過當初這裏並還沒有發達,房屋只是聚集分怖各地,各成系統;但因此地南北及兩岸通商貨物的集散要點,因此愈趨發達,到了幹隆年間,鹿港溪沿岸已擠滿了房舍並開始朝內地發展,由於港口逐漸擁擠,而原有的舊街又不敷使用,因此就在又開闢了一條路供車馬通行,稱【後車巷】,爾後先民在週邊建一條新市街(也就是昔日的五福街、大街、今日的中山路);因後車巷主要是供車馬通行,因此這條街大部分都是住宅區,所以有許多的的小巷道彎彎曲曲的而進一步構成的我們所稱的【九曲巷】『其實九曲巷在當時清朝時就存在于鹿港各地,只是因到後來因日本統治時市區改正(都市計畫),九曲巷才慢慢消失,到最後只留下今日大家耳熟能詳的『九曲巷』。

    取名為九曲巷,是因為九乃極數;所以故名思義,就是巷子極多彎曲之意;但其功能也大有所在:防禦:由於九曲巷當時是富商聚集之地,加上當時為強盜強劫的地方,故彎曲的巷道   可使外人迷失於九曲巷內(尤其是金盛巷),加上T字型的路口可分散敵人便於防守;再配合隘門和銃櫃,宛如城堡一般,固若金湯、無孔不入!防風砂、保暖:鹿港在秋冬之際會括起強烈的海風,稱為九降風,傳說有其二:

  1. 此風最強時期是在農曆八、九月間。

  2. 九為極數,台語唸成「九卷風」,謂其風強,所以彎曲的巷道正好能夠抵擋寒風和帶來的風砂,使得巷子在冬天時依然保有溫暖的感覺,也因此贏得【曲巷冬晴】的美譽!

  3. 防鬼:有先民認為鬼只能夠走直線,故彎曲的巷子能防鬼。

    裡面的金盛巷更是聚鹿港富豪所在之地,當時在鹿港探查時看過此地地上的紅磚,發現紅磚都呈T字型,意味著只有富貴人家才能在此地活動,是平常外人不可隨便去的。往牆角一看,大部分轉折的地方都有一塊石板來擋住牆壁,是因為怕鄉下來的牛車往往會撞上牆壁才設立的;而建築樣式也是百百種,從菊花牆到甕窗都有,樣式之多,令人嘖嘖稱奇。之所以會有甕窗的出現,是因為以前的酒大多從大陸海運來台,喝完之後要運回大陸重裝酒是一件傷財費力的事情,所以乾脆就把酒甕留在家裡,把一些不要的建築廢棄物等放到裡面再一個個堆放,最後形成穩固的甕窗,如果數量再多,甚至可形成甕牆(如陳家甕牆,可惜這次沒到那裡),相傳在日據時期為保護自己的財產免於日軍的搶劫而紛紛把東西都放進甕牆或甕窗中,可以說是當時的保險庫啊!此地人家大多牆高門重,其樓在較高處還設有銃櫃(又稱槍櫃或槍銃櫃),專門用來觀察敵人動向或監守用,一般低處只有槍孔而已;銃櫃又包括槍窗和槍眼(內寬外窄),可由槍眼或槍孔發射彈藥讓敵人知難而退;且在巷子前後兩端還各設一個隘門,使巷子形成封閉的空間,顯示居住在這裡的富貴人家對安全和私密性非常重視。不過為何取名為金盛巷,也是眾說紛紜:

    1.昔日有『金盛船頭行』位於此巷內而得名。

    2.當地多屬有錢人家,因此常見有婦女在此穿金戴玉或進行交易。

    3.因為是人家後院,多有化糞池,戲稱黃金,也因此有『鹿港人最敢死,放屎換卒米』。

    不過最有名的莫過於十宜樓和意樓了。十宜樓又稱跑馬樓,是因為方便古時大戶千金互相往來所建的「天橋」(古時候千金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所以在鹿港為三不見之一),而省去坐轎子的麻煩,如果在家想往外看但又不能隨便拋頭露面,只要打開梳齒窗一點點即可飽覽外面的世界,可是梳齒窗是用來通風或冬天保暖用的,有如此額外的作用真是令人怎麼想也想不到的,至於何稱十宜樓有三說:

  1. 此樓橫跨九曲巷,與巷子構成『十』字稱為十宜樓。

  2. 當年有十個飽學之士常在此聚會。

  3. 十宜指的是此樓風雅適之意,適宜『琴、棋、詩、酒、畫、花、月、博、燜、茶』。

    昔日廈郊旗下的大行號『慶昌行』是廈郊首富,主人姓陳,而意樓又稱天遺室,只是這大戶人家的一個小閣樓,則是以愛情故事馳名:話說有意樓有一女尹娘(據說是丫環)新婚不久後夫婿便赴京趕考(據說是與陳家少爺私定終身引起父母不悅而被刻意引開的),臨行前夫婿為了解尹娘思念之苦並說:見樹如見人,吾試畢即返。可是夫婿一去從此沒有回來,害的尹娘終日鬱鬱寡歡,最後終於鬱而疾歿。而另一說這棵楊桃樹是鹿港第一屆民選鎮長陳培喣的媳婦所植,當時陳家媳婦正在懷孕中,禁止吃有關冷性食物,但她就是喜歡吃剛好是屬冷性的楊桃,只好躲在房裡(即意樓)偷吃,突然聽到有人上來,而急忙的把吃剩的楊桃往外一丟,形成了今天的楊桃樹。它的月窗用瓦片砌出由葫蘆、古錢等圖案,不過據解說員說在地人能拼出48種圖案,有如此的想像力真是令人佩服!不過面對金盛巷的大門已成了危樓,甚是可惜。不過其斗子砌法可是傳統建築的建築技術喔。方法是由一至三塊排成平面再由其他周圍磚塊與之垂直,形成中空,內裝廢土,如此一來可節省建材和大筆金錢,但地震來時總是損失慘重!

    4.牆的裝飾

    半邊井

    古代要鑿一個井可說是天大的消息,除了有錢人有能力去鑿之外,村民往往會以集資方式來鑿井,所以井常常成為一個聚落的中心,有一些人住的較偏僻也要不遠千里的從遠方挑著扁擔來運水,實在是太辛苦啦,一些大戶人家就把一個井鑿在牆中分成兩半,一半外面有需要的人使用,一半自己用,據說這樣常常汲水的井不會乾涸反而會越用越多,反正助人為快樂之本,何樂而不為呢?要不就是和鄰居一起用、或洗衣服之類的,順便語話家常,這種井現在只能在十宜樓旁的私人住戶找的到,而有一半在外的半面井在【三槐挺秀】旁,可是已經被泥土填起來了,不過說起來這種設計看的出來當時鹿港人熱情的精神!

       

            菊花牆

  1. 鹿港的民居建築中,屋頂幾乎是由瓦片砌成的,在當時,當建造完成一間建築物,若是有剩下的瓦片,該如何處理呢?鹿港當地的居民發揮了極度的智慧,將剩下的瓦片排成形狀優美的放射狀(由於形狀似菊花,故名為菊花牆),築在完成的建築物之上。這菊花牆的功用還真不少呢!不僅美觀、通風、透氣,且更做到了物盡其用的原則。也因為此構造的瓦片薄且脆弱,易被刮傷,因而防止了竊賊的進入。介紹這菊花牆,並不是要強調它的美及它的歷史,而是想讓大家明白並領略前人智慧的結晶。

     

    甕牆

    顧名思義,就是甕堆砌成的牆,在鹿港,甕牆是傳統民宅常見的牆上裝飾。疊砌甕牆需要大量的酒罐,要得到那麼多且足夠堆砌甕牆的酒甕,在鹿港並非難事,因為當時商業發達,鹿港與大陸之間的港口活動往來頻繁船隻要度過凶險的黑水溝難免遇到大風大浪便想到拿重物來壓船艙以求平穩。常被拿來壓船艙的重物不乏是一些杉木、唐山石、福州磚、紹興酒等等。大陸商人渡船來台,帶來酒甕,也帶回台灣產的蔗糖、米、鹿皮及其他民生所需用品。當時的鹿港富裕繁榮,士紳淑女、文人雅士多得不再話下,那時,文人們皆喜好喝酒作詩,酒罈自然也日俱增多。此外還有另一個習俗,在鹿港,不管貧富,只要生了女兒就要買紹興酒(女兒紅)埋在地下,等女兒長大于歸時再挖出來做陪嫁。而那些喝空的酒甕,若直接將之堆成牆,那甕勢必會承受不住壓力破裂,所以又再空甕內填進一些廢土石,再堆上牆頭,變成了甕牆。  

  1. 鐵剪刀
  2. 在鹿港的街頭上,會看到房子外的牆壁上有一形狀像倒立的『Y』字型的鐵製東西,就是俗稱的鐵剪刀,當然啦,假如不仔細探個究竟,還只是以為單純的裝飾品哩!但其用處卻十分地讓人嘖嘖稱奇;因為早期大多的房子裡面的結構都是用木造,只是用組合的方式來保持建築的完整而已,但如果巧遇大地震,那麼接合的方面必然不能承受劇烈搖晃而倒塌;而它的作用就是在外牆打入此物連接各個主要的樑柱,來加強建築物的震度,又能使建築物更加地穩固,真是太神奇了!!
  3.  

    5.不見天街:

    著名的「不見天」街屋,俗稱「無天昔」,是鹿港開埠以來最具特色的建築。

    名稱由來:乾隆年間,鹿港已是彰化平原稻米的輸出港口,49年時正式開港。此後鹿港商船雲集、商家成立、百貨充盈。「不見天」就是在略成彎曲的商舖接到屋頂鋪設天窗覆蓋,具有彼此照顧及偽裝和防禦的功能(從高處看下去只是一片屋海,完全看不見街道)。這些經商的富家,在利市原則下,為免買客夏日遭受炎陽、雷雨之侵,秋後遇九降風之襲,也為了運貨的方便,遂有建築不見天的構想,此外閩南建築以桁 (橫木) 承重為主,屋簷出跳有限,若搭涼棚,又嫌簡陋,因此部份商家就在櫥窗前蓋建涼亭遮風避日,後來兩邊店舖互建許多連續亭子,於是逐漸形成不見天,據此推測,其建造時間約與兩旁建築物大相同。由於不見天街是一有覆蓋著屋頂的長街,雖設有天窗但除非是大晴天否則白天也需要點燈。此外不見天的設計具防盜功能,天黑時,將設置於街頭巷尾的隘門關上,盜賊便難以進入。

     

     

     
       

     


    昔日此條聞名台灣的不見天街於民國23年由日本政府以不透風、不衛生、市容落後為由將之拆除改建為現代化市街,而往日的五福街就這樣走入歷史。

     

    6.民俗文物館

    「鹿港民俗文物館」原名「大和館」,建於民國八年,是日據時期鹿港聞人辜顯榮之故居。建築形式採當時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築裝飾,頗具特色。民國六十二年辜氏家族將此幢建築整修成立「鹿港民俗文物館」。

    民俗文物館豪華而壯麗,中央入口立面高聳而寬闊,加上兩旁的八角形角塔,氣派十足,建築風格為巴洛克時期的建築,融合西方各時期的建築造型,再加上匠師自己的想像與轉化,立面裝飾變化多端,十分奇特;另外,民俗文物館.總統府.王院,都出自同一建築設計師之手.

    [2]格局:

    整體呈口字型,中央為中庭花園,大致保留原來原有之空間配置

     

     

    7.文開書院

    文開書院:

    [1]書院建築:

    書院的格局,配合祭祀.講學.居住所設計出來的,包括入口的山門祭祀及講學用的正堂,院長住的後堂,還有學生住的兩廂;其中在學生廂房的馬背下方有一個節的圖樣本組猜想其意應為潔身自愛或要有節氣之意;此外,由於這裡是算是神聖的地方,所以地磚也是用T字型所鋪設的喔。

    [2]空間配置:

    從院()門口向內望,可見正堂被台階抬高,突顯其崇高地位;此處正是書院的中心祭祀和講學之所,進入正堂分成兩部份,前堂.講堂,前堂是昔日祭祀供奉南宋大儒朱熹及對臺灣文教有貢獻的八位先賢之牌位,惕厲學生莫忘學生,本源以先賢為榜樣.

    後半部為講堂,為治學中心,出了講堂便來到昔日院長的住所[後堂],而於其兩測長到的廂房則是學生讀書起居的學舍.

     

    8. 結論

    這次的報告雖然不是做的很順利,因為資料蠻少的,所以有點可惜,不過還可以找到這樣,算是還可以啦,真的是太辛苦了!從上面的資料來看,在鹿港當地的房屋不但多而且造型還很多樣化,充分了展現出鹿港先民能開墾之時發展出這些特色,不論是在藝術或是實用的東西上設計都能夠去創新,真的是有想像力啊。當然啦,他們嚼菜根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後來人去學習效仿。

    9.資料來源

    http://www.fortunecity.com/roswell/amicus/222/index.htm

    tomio慕人,from http://www.taconet.com.tw/tomio

    http://public.ptl.edu.tw/publish/soedu/247/text_08.html

    10.心得

    羅皓平之感言

    這次到鹿港雖然只有兩天,不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我和王宇晟同學到處去探訪的時候鹿港人坦率熱情的特性,這裡經過了工商業的洗禮卻仍然保有當時的民風,在現代忙碌的社會已不多見,也是我頭一次在一小塊區域能看到這麼多的傳統建築,沿途也都看和聽了許多事物,雖然腳走到最後只能用腳尖走路,但每樣事物令我大開眼界,像是:摸乳巷、文開書院裡牆上的計號、廟宇梁柱上裝飾品的源由...等,也吸收不少先民的知識;不過對於發生同學脫隊差點被留在鹿港的事,想起來還真的是有點過意不去(個性所致)而且在做報告時常忘東忘西的,也證明了領導能力有待加強的事實,如果有機會希望能夠改進;當然我們這組也都很團結,雖然有時候會有一些小問題,不過還是相處的很融洽,這是我這次去鹿港最欣慰的地方。

    王宇晟之感言

    一眼往望去,一股古色古香的震憾襲捲而來。我現在鹿港的九曲巷內,

    紅磚覆蓋了整條巷子,緬懷鹿港昔日風采,至今仍舊風猶韻存。

    看著屋頂的馬背,寺廟的斗拱,防禦的鎰門,避震的鐵剪,還有空調的斜窗,

    不禁讚嘆前人的智慧結晶,不因此而埋沒,而是成為鹿港人生活的一部份。

       逛著如同迷宮般的九曲巷,貼鑲在彎曲巷道上的一片片紅磚,不停反射路旁行人喧囂聲,像是市集一般熱鬧。低矮的房屋店面,已是今日的特產專賣店。我漫步於其間,不時能看見神明所遺留下來的腳步。在被200多間的廟宇招集而來的各路英雄好漢,從一大清早,就以銳耳的鞭炮聲劃出一道道寧靜的傷痕。

    在車水馬龍的廟宇中,圍繞著重重香霧,就好比墜入五里霧中,伸手不見五指。

       當小生我想鰓入摸乳巷時,曾一度擔心對面會有女生走過來

    不過,時間卻驗證了,我是白操心了。

    吳珮旻之感言

    鹿港之旅展現了臺灣早期的生活方式、傳統建築和一些宗教民俗活動﹒﹒﹒等等。

    目前鹿港有許多文物館,將很多珍貴的民俗文物甚至將整個生活方式完整的保留下來;小至廚房的鍋、碗、瓢、盆;大至整個新娘房、翁姑房,甚至是整棟房子!其格式完整,使我身在其中,好像真的在前人的生活。在路上也隨處可見寶貴的歷史文物。抬頭可見「馬背」,低頭能看到「石敢當」,沿途中也可見到古人為娛樂所變換出來的事物,當然,大大小小的廟宇更是不枚勝舉。

    如此富有的一塊寶地,若能親自逼探,不難推出前人的想法、智慧、生活型態,更接近他們同樣也能鑑往知來,培養觀察推理的能力,對於學習、了解歷史有莫大幫助!

    孫蓓怡之感言

    這次的鹿港采風營令我收益頗多,接觸到平時較少注意的建築、民俗活動、居民的生活型態﹒﹒﹒等,這些鹿港的人文值得我們去研究。在實察的過程中,除了聽詳細的解說之外,還會實際進行訪問、記錄,對於古蹟也有基本的認知,所以知這趟鹿港采風營增長我不少知識,是值得的!!

    楊郁屏之感言

    很幸運能參加這次鹿港采風營之旅,甚感獲益良多,之前對「鹿港」這地方就只有唯一的一的印象-天后宮,其他的所謂民居建築、生活型態卻一無所知,這一趟不但增加了知識,豐富了閱歷也是人生當中難得的經驗(因為我很少跟家人以外的人外出露宿),其中最吸引我、最讓我覺得比較值得一提的是九曲巷中的一些建築和辜宅。

    九曲巷中的房屋不管是因應地形、氣候等自然因素還是人們生活方式品質和防盜等人為措施都是以防禦為先決為量。就自然因素來說「九曲巷」正為防「九降風」而生的,而就人為方面來看,槍窗、銃櫃多曾層門及唐山石的地道都展現出濃厚的防禦意味。另外,建築的裝飾也把古人的巧思反應出此地古老風貌表現的一覽無遺。月窗、菊花牆、甕牆等都令人感到此地充滿新鮮、驚奇,還有!就連後巷都是可供小孩遊戲、鄰居之間互相往來、社交的好所在;現在的後車巷跟本就是堆廢棄物或搞危建的地方嘛!真是沒得比。

    原本只知道天后宮的我在去鹿港之前翻了一下研習手策,有一張圖片特別大張,是為了方便介紹建築物的風格和建材;而這棟歐式豪宅正是--辜宅,也就是民俗文物館,光是立面各個大大小小的造型、裝飾都是獨具匠心,看得出其細膩的手法、及巧奪天工的心思無大可比。走進裡面不論是辜先生的臥房擺設、中西合併的會議廳、抑或當時並未普及的七巧桌等﹒﹒﹒﹒﹒﹒不但令人嘆為觀止、嘖嘖稱奇,其內外的華麗後面的意義不就是財富與權勢的象徵。辜家的地位在當時真是可見一般。民俗文物館的另一隅--「古風樓」是清代閩南的傳統房屋,它的各個設計也是一般平民(商家)生活型態的表彰。

    當然,這趟旅程的精彩不只是這幾個地方,許多有關「民居建築」這方面甚至其他方面,各組詳盡的報告相信一定能呈現出不一樣的鹿港,在此要謝謝各位老師給大家這樣的機會學習這些知識,也謝謝各位組員的辛苦(特別是組長)。知性之旅劃下完美的句點,可能三、五年後想起來,仍是回味無窮、意猶未盡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朱怡蕾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